行业资讯

黑龙江大庆念好“三字”诀 帮5.4万户农民住进“幸福里”

来源:黑龙江日报

 

在一张由大庆市3100户脱贫户笑脸组成的照片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尔台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玉兰那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感染了很多人。“村里前两年给我们老两口翻盖了房子,吃喝不愁,日子越过越好,我们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呀!”王玉兰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QQ截图20201228172536

喜迁入新居的于付、薛凤芹夫妇笑了。刘为强 摄

 

在另一张由摄影师捕捉到的图片上,大同区高台子镇七撮房村脱贫户于付、薛凤芹夫妇坐在院子里的苞米堆上,身后宽敞的彩钢房,是政府补贴资金盖的。“日子好了,我们知足。”于付、薛凤芹夫妇笑着说。

 

他们的笑脸背后,是一份份大庆市危房改造的成绩单。记者从大庆市住建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大庆市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目标。截至10月底,全市5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5.4万户,其中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2.3万户,2020年全部完成危房改造工作目标;通过修、建、购、租、投亲靠友和入住公租房、养老院等多种方式,117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实现了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

 

念好“精”字诀 实现精准施策

 

在林甸县东兴乡红阳村,有一个记录详细的账本:2017年,新建、改造房屋209栋,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改造数量居全县之首;2018年,维修加固房屋118栋,全村泥草房改造基本完成;2019年,新建房屋91栋,灭迹102户泥草房,全体村民全部住进安全房。红阳村因泥草危房改造经验丰富,引来无数“取经”者,最多一天接待了8个村的参观学习。

 

然而,3年前红阳村的情况和现在却有着天壤之别。2017年6月,红阳村驻村工作队驻村后,走访发现全村仅泥草房就有310栋(其中常住户223栋),约占全村房屋总数的46.6%。

 

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调查研究,制定改造计划,编制改造预算。可资金瓶颈问题难住了红阳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找到愿意赊购建筑材料的材料商和垫资施工的施工单位。然后又经反复沟通,于2017年7月与209户泥草危房户签订了改造意愿书。在多方努力下,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新建、维修加固房屋209栋,平均一天完成两户泥草危房的改建。

 

QQ截图20201228172546

大庆市住建局帮扶督导组指导林甸危房改造工作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2016年初,国家级贫困县林甸县农村存量危房39024户。如此多的危房,怎么改造?大庆市住建局一班人下沉到村屯深入调研,探寻改造办法,确定了“精准定级、多方筹资、强化服务、合力攻坚”的改造思路,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县农村危房进行安全鉴定,逐户明确危房等级及改造方向;同时采取“一户一档一设计”,达到让群众满意,充分调动起了他们危房户改造的积极性。截至2019年年末,全县实现危房改造全部清零。

 

念好“实”字诀 着力破解难题

 

“以前的住房,下雨天哗哗漏雨,冬天四面漏风……”住在林甸县幸福大院的74岁老人李朋林对记者说:“现在好了,屋里有暖气,干净卫生,也不担心漏雨了、挨冻了。”李朋林老人说到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像个孩子。为了让鳏寡孤独、无房户有个家,林甸县专门为他们建起了17个幸福大院,这些“家”不仅温暖、敞亮,而且还舒心、安稳。

 

在危房改造中,大庆市着力念好“实”字诀,针对不同人群区别对待,探索实施了“建、修、买、租、进(幸福大院)”5种改造方式,对资金不足的农户通过“上级补、社会扶、集体筹、农户拿”多措并举的方式筹集资金,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2016年-2017年,大庆市级财政对改造农户每户补助5000元,县(区)级财政同时配套补助每户2500元,两年来市财政共下拨补助资金9256万元。

 

杜尔伯特县他拉哈镇从实处着眼,先后为216户建档立卡家庭解决了住房保障问题。建立了三级联保机制,按月反馈建档立卡家庭住房信息;建立了防范建档立卡家庭住房安全风险基金,确保维修资金来源。

 

念好“严”字诀 把好质量关口

 

房屋改造,不能一“改”了之。杜尔伯特县他拉哈镇党委、政府经过细致摸排和审定,与3家工程施工单位签订了房屋改造质量责任书。聘请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确保房屋维修、翻建的专业化保障。

 

林甸县统一制定了危房改造标准,在基础加固、墙体加固、屋面翻新、门窗更换等方面提出“硬杠”,确保改造和维修质量。在质量监管上,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巡查机制,每个乡镇聘用2名监理员,严把材料关、施工关、验收关。在验收上,实行乡村初验、县复验,不合格不验收,先后有近百户因验收不合格进行了重新维修改造。

 

大庆市还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后期管护。除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外,强化县区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长期维护管护机制,组建专业维护队伍,建立定期普查、应急报修、安全鉴定等制度。构建村、乡、县、市四级动态预警监测机制,及时掌握住房安全状况,切实保障住房安全。

 

如今,住进新房子的农民们快乐又自信,扭秧歌、健身、打球、下棋,生活多姿多彩。“这叫‘晒幸福’!”住在幸福大院的李朋林老人自豪地说。

Title

Text